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机制,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畅通机制。文化之根深植于人民,文化服务必须贴近群众、惠及百姓。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从了解需求和保障供给的层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畅通机制。一是要深入了解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了解人民大众既有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的基本需求,也有对心理健康、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确保文化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二是要推进文艺院团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让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三是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激励机制。文艺创作是文化繁荣的基石。面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机遇、新境界、新使命,在推动文艺创作助力文化繁荣的道路上,应立足引领、示范、保障三维联动,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激励机制。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大众审美引领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契合实际,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二是建立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的评价激励示范机制。既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关注文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三是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的法律规范保障机制。完善法律规范保障机制,为文艺创作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
探索科技赋能新型文化业态融合机制。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助力。在经济体制改革、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探索科技赋能新型文化业态融合机制,是新的历史节点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完善文化经济发展政策。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动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水平。三是提升文化从业者数字素养。加强文化从业者数字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运行管理机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针对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和规范化运作的关键举措。一是提升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效能。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二是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旅游”的模式,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和价值。三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对外传播机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对外传播机制,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路径。一是建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协同监督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力度,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二是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评估体系。加强对文化外宣工作的评估和监督力度,提高文化外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作者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8/19/content_143094_1184313.htm?share_token=347a31b2-787c-47d7-bb8e-ca5fc6131f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