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媒体马院
媒体马院
《天津日报》刊发我院李君副教授理论文章:积极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2025-02-19 15:04  


积极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李君 张子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考核评价事关教师队伍建设导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指明了方向路径。因此,应积极探索完善科学规范、系统周延、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为全面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增效赋能。

  恪守第一标准 找准教师评价定盘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强调教师评价应着力强化政治标准,凸显职业道德高线要求。评价一名新时代的好老师,首要即是把好政治关、师德关,确保这支筑梦之师为党育人的初心不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改,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可堪大任之才。

  常态化开展政治素质评价。教师是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守护者、示范者、传播者,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由此,应把政治上强不强、合格不合格作为评价的重中之重,注重了解教师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做实做好教师政治素质评价,激励广大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切实发挥教师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精准化改进师德师风评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合格的教师首先应是道德高尚的人,好老师更应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育德的楷模。进行教师考核评价,理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更高标准建设符合党和国家期许、社会公众期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评价原则上,要在职称评审、人才选拔、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方面坚持师德师风前置把关和“一票否决”;评价内容上,要全面涵盖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和立德立教表现,特别是指导帮助、影响带动学生情况,准确评价其立德树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以考促思、以评促进,激励教师善于律心、长于律言、谨于律行,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

  重在激发动能 把牢教师评价方向盘

  考核评价的核心功能与主要目标是激活每一位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引导教师在正确政治导向下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因而,考核评价要立足教师健康发展,坚持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当前,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仍存有“千人一面”“一刀切”等问题。对此,要在完善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力求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准确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

  探寻教师多样化岗位职责和阶梯式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分类分层评价制度。一方面,坚持分类指导。积极重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加大教学业绩评价比重,大力引导教师热爱教学、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着力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依据各学科发展特殊性制定差异化考评内容,及时融入质量和贡献评价指标,坚决破除“五唯”痼疾。创设“应用推广型”教师赛道,重点围绕其解决问题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构建评价体系。由此,既满足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各类教师成长需求,引导教师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又推进各类型教师评价的互认融通,尊重不同特点教师职业追求。另一方面,坚持分层评价。注重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教师的发展实际,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科学设置符合教师成长阶段性规律性的评价指标,实行个性化评价、具象化评价、立体多元化评价,全面促进教师队伍蓬勃发展。

  加强评用结合 点燃教师评价助推器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考核评价工作是“育、选、任、用、管”等制度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有效抓手。因此,要以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为牵引,更好地撬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整体之效、系统之效、长远之效。

  不断优化评价方法路径。合理运用规范化评价工具,强化学生、督导和同行等评价主体多维并重,依托信息化手段,营造公正诚信的评价文化。同时,有效突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建立教师日常信息档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健全教师评价数据库,实现即时、动态、连续跟踪了解,提升单项评价、综合评价与跟踪评价效果,使评价数据更为标准直观、真实可靠。通过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有机互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教育活动的反馈影响,增强考核评价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作用。

  持续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只有在运用中方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得到检验。针对教师评价结果束之高阁、评用脱节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强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既要做到纵向深入,凸显评价结果的纠偏功能,完善突发教学事故的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又要做好横向延展,将评价结果与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称号评定等挂钩,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要做到“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坚决解开束缚人才培养和脱颖而出的“细绳子”,引导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治学、精心育人,实现从关注自身到放眼全局、从谋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注重形式到强化价值的转变,创设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作者分别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23SK108阶段性成果)

链接: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2/17/content_143094_1853246.htm

https://www.tjufe.edu.cn/info/1027/23501.htm


关闭窗口
Responsive image
联系我们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天津财经大学N座7号楼

联系电话:+86-22-88186284

联系邮箱:my@tjufe.edu.cn

微信公众号“天财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