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化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天津,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它历史雄厚,诞生了中国历史和当代的很多“第一”;它岁久年长、景观特异、文化奇妙,市井风情多姿多彩。一眼一世界,天津在不同人眼中有着绚丽多彩的不同侧面,也有许多值得探寻之处。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挖掘天津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由天津市教育两委指导,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制作,央广网天津频道联合出品的《海河上的“大思政课”》上线,来自天津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与思政课教师一起,走进海河、走进天津,领略不同时空的津沽记忆。
主讲人: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君
主点位: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下面,让我们跟随李君老师的脚步,一同前往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感受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领略引滦精神的深远影响。
在三岔河口,“母子盼水”主题雕塑卓然而立,九个大字苍劲有力、尽展生机,这正是屹立在天津人心中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今年正逢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一朝饮上滦河水,千秋不忘引水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海河流域水源稀缺。海潮倒灌,市民只能喝氯化物超标的苦咸水。工业用水一压再压,全市工业生产几乎陷于瘫痪状态,一场关乎天津生死存亡的水源保卫战一触即发。
1981年8月,国家决定引滦入津,并将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任务交由天津负责,开创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的先河。1982年5月11日,新中国史无前例的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在上世纪80年代,隧道工程成为了引滦入津工程的“卡脖子”环节。危急时刻,数万子弟兵不分昼夜,战胜出现的“拦路虎”,广大天津市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施工高峰期义务劳动大军和民工参建人员达17万人。
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引滦入津工程全面竣工通水。那天,天津市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了一小包茶叶,想让全市人民都尝尝这滦河水泡出的茶香是啥滋味!滦河水是甜的,这甘甜的背后是一代人的流血牺牲和无悔芳华,更是党和国家爱民、为民、惠民的一份承诺。
现如今,南水北调等多重引水工程的实施,滦河水已不再是天津唯一的用水来源,但潺潺河水见证丰碑,引滦精神代代传承。饮水思源,让我们在引滦精神的指引下,不渝初心,不怠使命,同赴新征程,扬帆再起航!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7K-ImM_x9XsMPZ4DfbI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