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对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推进四个“着力”,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建强课程群 打造精品特色课程
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在市属高校中第一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公共必修课;学校统筹全校力量,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等7门新思想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选择性必修课以及“中国精神”“世界现代化模式比较”“苏东社会主义实践与转型”等选修课,在史论结合中讲透理论之道,在纵横比较中讲深信仰之基,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均先后完成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其中“原理”又获批为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建设,培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硕博一体化教学团队”。作为天津市“形势与政策”课程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单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申报的“人民数字马院—京津冀‘形势与政策’课程协同创新共享基地建设”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制定并实施《思政理论选修课品牌建设方案》,已有8门思政公选课供学生选修,其中1门入选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另有1门为校级“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以“天财精神”饱含的育人内核为依托,打造由校党委书记、马院青年教师担任主讲的“百年辉煌”思政品牌课程“百年精魂 青春传承”;联合市纪委监委,建设“大学生廉洁教育”特色课程。积极开展名师示范课建设,1节入选天津市大中小学“党史专题课程思政精品课”,3节入选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名师示范思政课”。
◆着力打好教学改革组合拳 释放思政课创新活力
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规范开展集体教研,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及时把党的最新精神、学科前沿、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结合社会形势与热点,深挖新时代实践中的育人资源,把抗疫战、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以及人民英雄、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转化为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注重问题导向,将教学重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有机结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政治困惑讲透彻、讲清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式,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研读经典篇目、研讨理论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桑德尔教学法’与批判式思维方式的养成”“以‘跟进式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原理’课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提取-聚焦-整合-牵引’方式下的‘原理’课小专题教学研究”等均获批省部级教改立项。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课堂时空限制。“基于‘慕课’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获批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持续打造融媒体思政课,参与津云“微党课”“学习时间”“大家说理”“开学第一课”、大型理论综艺《思想的田野》等栏目录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作为“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新媒体中心”建设单位,已建成具有教学资源共享、优秀课程展示、集体教研和课程培训四大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构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线下-线上,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天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踏寻红色足迹;深入企业、社区,把思政课堂搬到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相衔接。“唱”响“四史”实践教学被全国、天津市媒体广泛报道,获得良好社会反响;选修类实践课程“阅读时代天津——行走的思政课”深受学生欢迎。在天津市品牌思政实践活动“‘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学生团队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
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学院与滨海新区教育局、河西区教育局、蓟州中学、闽侯路小学等多家教育单位开展思政共建,主办系列集体备课会及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参与专业学院“课程思政”及新思想专业必修课程建设,在“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上、新思想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上积极发挥作用,探求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结合。
◆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拥有厚实的学术造诣,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2018年,我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点十年建设的基础上,成功获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为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水平,营造浓郁的教研共进氛围,设立科研培育课题30余项;教师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科研研修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等系列全国性学术会议,第一批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同行中产生积极影响。
学院举办“兴马名家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每年邀请特聘教授开展10余场小型专家报告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学术素养和科研方法的集中培训。
◆着力抓好制度建设 夯实思政课建设质量的基础保障
建立校领导带头“讲、听、备”的“全链条”抓思政课体系。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建立校领导带头抓思政课工作机制,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十项措施》《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制定《天津财经大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落实“一线规则”,校领导每学期带头上讲台讲思政课、进课堂听思政课,对口联系思政课教师,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走进教学一线,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学校制定《思政课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每学期内对授课教师听课全覆盖,学院领导班子每位成员在一个任期内对全体专任教师听课全覆盖。
健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部通过制度化设计开展集体备课,以集体智慧铸造教学优势,打磨教学亮点。创新集体备课形式:组织骨干教师讲示范课,加强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带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课,加强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组织教师互相听课,促进互学互鉴。制定《思政课教师能力培训培养方案》,实施专题教育计划、能力提升计划、校级立项支持计划、示范与交流计划,完善学院教师培养体系。实施《青椒计划》,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位课程导师,做好“传、帮、带”;实施《创新培优计划》,定期磨课,不断雕琢教师的教学能力。
优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教学上。 实施“天津市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完善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市、校级督导组评价与学生评教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对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50%的教师在年度考核中不得推荐为“优秀”,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20%的教师原则上下一年度不得推荐参评专业技术职务,不得参评年度各项评奖评优,并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加大专项投入。 学校设立思政专项资金,用于思政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研修;学院出台《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办法》,设立教研教改专项并给予经费支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项绩效津贴,平均每位教师每月增加补贴2000元;实施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指标,并在项目申报、评选表彰、教学比武等工作中,单列指标并适当倾斜,让思政课教师有尊严、有地位。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cmWqHa3P3tTXS-16N9Npw
https://mp.weixin.qq.com/s/3V-oiDgGValQ65YtD9eZFQ